亚洲资本网 > 栏目首页 > 商务 > 正文
记者观察:韧性基础设施建设亟须增强
2023-08-17 03:00:27来源: 金融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酷热、暴雨、台风、洪涝灾害……这个夏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切身感受到了极端天气的残酷。面对自然的力量,在感受自身渺小的同时,我们也切身感受到气候变化直接关系每个人的生死存亡,如果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没有把气候危机纳入考量,损失将是巨大的。

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战场,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地城市应如何适应气候变化?该如何提前做好准备?

在业界专家看来,韧性城市或者韧性基础设施建设,是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适应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的工作方向。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气候韧性基础设施是指其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行的方式能够有助于预测、准备并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的基础设施,可以承受并应对由恶劣气候条件造成的破坏,并可以在灾后得到迅速恢复。

业界专家普遍认为,通过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建设,将带来“三重红利”,包括规避未来损失、带来经济效益、带来社会环境效益,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三重红利”。

诚如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的相关署名文章所述——首先,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建设是有效规避气候风险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的重要举措。气候韧性基础设施虽然不能完全消除气候风险所引发的损失和损害,但是可以有效降低风险的影响,为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可靠保障。基础设施的气候韧性取决于基础设施在气候变化的环境下的风险暴露情况以及脆弱性。其次,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现有生产力、推动创新、带来新的经济价值的有效举措。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当前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时代,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最后,气候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常常包含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可对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积极影响。在很多气候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方案中,自然生态的修复重建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健康的生态环境能有效抵御气候风险所造成的影响。例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利用乔木、灌木、草本的合理搭配,能够达到固化土壤、涵养水源、遮挡噪声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形成良好的景观价值。

不过,从当前的实际成效来看,由于大部分气候韧性基础设施项目具有较强的公益属性,投资回报有限,较难获得社会资本的关注,资金缺口巨大。同时,气候风险对不同地区造成的实际影响和当地的气候特征、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众多因素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各地虽然已经陆续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但是对于气候韧性基础设施这类关注中长期气候效应的建设工作,绝大部分地方依旧没有形成全面的适应气候变化规划,难以形成有序部署。

因此,推动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建设落地仍待各方持续发力。一方面,政府部门作为韧性价值实现的牵头主体,应着力做好城市韧性发展的顶层设计,将提升城市韧性纳入政府工作方案,加速推进韧性城市试点建设。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面对试点城市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完善韧性城市试点绩效评估与考核办法,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行动保障。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尝试与地方政府等进一步探索将韧性基建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有机结合的生态化城市韧性建设路径。金融监管部门应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为社会资本的资金投入创造便捷的投融资渠道。

关键词:

专题新闻
  • ST海宏停产、主要业务陷入停顿 可能导致触发强制终止挂牌
  • 小米新款手机Redmi 12 5G正式开售:6GB+128GB售价999元
  • 2023年汽车零部件行业产业布局:汽车零部件形成产业集群布局
  • 医保补充险有必要入吗?
  • 新结论:HDD机械硬盘更省电
  • 全国就指委持续发挥促就业作用 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冲刺加力

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Copyright © 2011-2020  亚洲资本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网站:55 16 53 8 @qq.com